两部委制定《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App、扫码支付等11类需要认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文件,明确了“金融科技产品”的定义,并将App、扫码支付、ATM机、POS机等11类产品纳入第一批认证目录。
10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人民银行两部委发文,决定将支付技术产品认证扩展为金融科技产品认证,并确定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制定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更多原文点击《两部委定义“金融科技产品”:App、扫码支付等11类需要认证》阅读)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的解读)
王鹏
人民大学智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评论作家
央行出台相关政策来明确界定金融科技应用与金融科技产品是新兴金融科技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只有我们真正界定了金融科技的内涵与外延,才能进而了解它的风险与影响,从而进一步进行规范地监管,对金融科技进行有效地引导。所以说,此次界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下一步,我们可以基于内涵的研究,来寻求监管方式。其实,最好的方法不仅仅是政府直接监管,而是行业性自律协会的创立。如果我们将金融科技分开类别,那么每个类别之下都可以形成自己的行业自律协会。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与高校、科研机构、监管机构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进行前置性研究。将未来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风险,对社会的影响,监管方式等相结合。另外,现在我们明确界定了金融科技的内涵,我们在专业教育方面也应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同时,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要从监管角度出发,如何合规,谁来监管,这都是我们要做进一步区分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静态过程,那么,未来金融科技的形态,应用等如何进入名录,也是我们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王昭彧
监管科技数据专家,评论作家
一直以来,未持牌的“金融科技”企业,因为没有明晰可操作的技术标准、认证规则与认证名录,总是希望借助先进信息技术的便捷来绕过现行金融监管机构的规则“桎梏”,突破时空间隔,实际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迅速扩大规模,获取高额利润。而当P2P停兑与暴力催收等风险事件暴露时,则通过所谓产品“买者自负”以及老板跑路、失踪来让监管者等公权力“买单”。
金融科技产品目录、认证规则与合规的有效性限制,就可以“技术归技术,业务归业务”,寻觅出金融监管、风险管理与技术效率的各自边界,让创新在有效、合规的基础上行久致远,确是好招!!期待有更多金融标准投入实践,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改进消费者金融服务,利国利民,善莫大焉!
舒典
品钛研究院研究员,评论作家
继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后,此次《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是今年另一项对金融科技规范升级。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规则》将金融科技产品的认证流程、监督模式、认证标志、查询系统等标准化,在规范之下是对行业创新的鼓励,将有利于未来金融科技产品升级与正向管理。
目前,《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中所呈现的11类金融科技产品是经过市场验证的较成熟产品,其中不乏金融科技公司自主创新的声纹识别系统、条码支付技术。市场还有更多创新式金融科技产品正在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当中,未来或许人脸识别、区块链技术等应用也将纳入认证,更多的成熟的金融创新认证,将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
陈龙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评论作家
我国金融科技创新从支付领域已经扩大到金融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应用等领域,进一步凸现“中国智慧”。本次发布的《认证目录》和《认证规则》是一次全面规范,对把好安全和合规会有进一步提升,对持牌金融机构预留充足创新发展空间。近期应该很快会发备案指引,预计区块链、API等热门技术的认证标准和规则也会很快出台。
看懂小程序上线啦!
↓↓↓↓↓↓↓
< end >
投稿邮箱:yg@cetralbanknews.cn
文章转载请加微信号:jiangniangyi